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

十堰社区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 时间:2022-06-10

十堰社区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研究

陈富坤

(bat365官网登录、bat365官网登录,湖北 十堰 442000)

随着教育和社区关系的日益密切及彼此融合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时代所需、国家所求。党和国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和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资源网络建设,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高密教育社区,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等要求。近年来,十堰市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现状和居民生活需求,形成了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模式

一、研究实践

十堰2010开始社区教育探索2012年成立社区教育学院2013年相关项目试点2014年荣获国家开放大学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基地”2015年获得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i-国学实验室”2016年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并相继成立“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丹江口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房县社区教育学院等县级机构;建立了“社区教育和i-国学实验室”网站;完成了两项省级社区教育课题;参加了全国社区教育各类大赛并均获有奖项,竹山县官渡等乡镇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十堰所形成的社区教育大格局当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市民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十堰整体城市形象和人文影响力惠及了350万市民的文化福祉满足了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善了软环境,增强了软实力,提高了竞争力。特别是2015年以来,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十堰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一主四特四新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和打造第二强市支柱产业要求,市民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社区教育载体,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之中

(一)助推地方社区治理和社会稳定

十堰社区教育以“三农”和城市弱势群体为对象,以社区治理创新、文明和谐生态建设和居民精神家园为突破口,成为当下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典范。一是专注于民主法治建设。2011开启以“六五普法”推进十堰法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了信用体系,依法行政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推进数字化城管、网格化社区平安十堰建设目前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及生活幸福指数非常高,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学的现代化线城市。二是竭力于“五城联创”工作。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抓手,取得了十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9年来最丰硕的成果:为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竹山县柳林乡洪坪村刘学举当选第六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丹江口市习家店镇13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十堰市审计局1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十堰市人民小学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殊荣。

(二)针对三个产业实施配套服务

1、重点做实第一产业

(1)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契入农村贫困地区。一是科学整合各行各业惠民政策,彻底根治过去口径多、各自为政造成的“样样通则样样松、处处有则处处无、行行抓行行管却抓不住管不好”等现象。在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把教育、民生、民政、司法、卫生、医疗等单项惠民政策形成合力精准发力农村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十堰“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的四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落地实施,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态宜居、安居乐业、技能相长、体面生存、延年益寿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服务。三是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现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提供接地气的、受欢迎知识讲座、政策法规咨询、重点疑难和专门解惑等社区教育和服务。鼓励成功人士、企业家到乡村投资置业,通过职院、农校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品牌建设,有理想、有理念、有能力者担当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创客,并影响、复制、植根到更多老百姓提升致富谋生能力,使农民合作社、农家乐、讲习所成为城市与乡村融合共生的聚合地和游客交互中心。让城里的孩子到乡村游学与变形体验,让留守儿童和打工者子弟分享教育均衡;让城市老人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安度晚年,让乡村空巢老人通过老年教育提升康养能力、生活品质有尊严地生活。四是以村(居)委会为载体促进乡村“从善学到善治”转变让乡村党员干部、产业与致富带头人“学精看穿想透”。以人为本的做好“安幼养老”工作,以婴幼儿护理、建立青少年4:30学校和老年公寓及社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实现院落学习自治、家庭教育网格化管理等达到邻里和睦、山乡和美、乡村和谐。

(2)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夯实乡镇小康根基随着精准脱贫时间点的临近,十堰脱贫奔小康的人数越来越多。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以“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指引,以“农村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立足城乡结合部社区、乡村集镇、南水北调中线和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等统称为“跑步上楼”典型社区,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四转四换”工程(农村转变城市-换环境、村民转变市民-换习性、农民转变工人-换行业、村委会转变居委会-换职能)。一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大棚蔬菜种植与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民俗民居、旅游餐饮等培训,结合乡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方向,民宿经营乡土餐饮、休闲度假、瓜果蔬菜、生态采摘、品茶论道、野外垂钓、绿水青山等对接文化观光旅游项目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擅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地耳濡目染、众口相传的人文故事、历史传说文化印记作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乡村独有的特色记忆永驻心间。在小片集中安置中保持当地风土人情和乡容村貌通过“企业+农户”避免土地荒废与闲置。三是因陋就势、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打造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把农村建设的更加像农村对特殊地质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的原生态古村落(古寨),以“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理念把精准扶贫政策、帮扶单位及个人和招商引资相融合。通过改厨改厕改圈、美化亮化绿化、修建步游道等整治人居环境,把土地流转后发展绿色农庄或产业园,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民宿的乐趣中进得来留得住和玩得,把村民房子、场子、人员变成农村创业的经营场地和致富资本。是加强村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把新生力量培养成为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把激活内生动力与外部帮扶联动统筹,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致富信心,摒弃“等靠要”依赖思想,用勤劳科技创造幸福生活。是打造健康长寿社区。各乡镇防疫站、学校和医院经常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大讲堂”,以安度幸福晚年为目标组建各种老年协会组织,开展养生保健、安全防骗、休闲游玩、家庭美德、隔代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幸福指数,提升生活品质。

2、服务第二产业

十堰市是一个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工业城市,成熟的汽车及零配件为标志性第二产业,已经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服务理念;社区教育做好相关辅助的配套服务即可。一是发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风和十堰两所技师学院、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整合有原十堰和郧阳地区两所工业学校)”等院校服务第二产业的优势,培养目标设置上与本地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融合,培训对象以当地企业及用工单位所需人才为导向,师资储备和科研立项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巧对接。二是通过就业局针对城市下岗转岗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开展“车磨凿铣钻焊以及数控机床、叉车、电脑制模”等技能培训,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以用工信息为导向成立“劳动服务派遣公司”辖区企业做好内引外联配套服务。如汉江社区利用长岭业园区地域优势,为寿康物流、榕峰轧钢、十堰北汽车国际贸易城、恒昌达、郧齿公司、大运汽车、飞歌管业、运银实业、海天粮油企业服务。

3、第三产业发力

社区教育要契合“十堰市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第二强市支柱产业”的重点第三产业超前培养储备人才。一是突破发展全打造生态、农业、工业、亲水、森林、体育运动、赛事会展等全域旅游品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旅游人流。依托武当文化、道教文化重点打造武当道教文化集聚区利用原二汽厂房设备打造汽车文化集聚区,打造汉江画廊堵河流域南水北调库区水源文化集聚区云盖山绿松石遗址公园传播绿松石文化及产业古均州、郧阳七夕等县域资源打造体验旅游集聚区;形成“一地多奇遇、全域多风景”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竭力打造乡村游。以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为基础以独有风景和人文环境为依托吸引省内和周边省市人流到十堰乡村郊游。比如郧阳区樱桃沟村利用赏樱花、摘樱桃特色观光农业,将修旧如旧的农舍变成乡村旅社和农家乐写生摄影文学创作基地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如位于堵河中上游和秦巴山脉南延3600多年历史的田家坝镇,重建时立足古庸国都城和先秦上庸郡原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清代大庄园“三盛院”和黄州会馆等历史人文建筑,让上庸新城古韵十足如丹江口市丁家营浪河镇利用原军工企业遗址,以现代化视角进行技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后新建了轻工服装产业园项目,让原外迁失业工人及本地闲置劳动力和留守妇女重归生产线,打造了全新的服装产业重镇。三是宣传推广本地游。传承了“丹江口市伍家沟中国民间故事村、吕家河中国民歌第一村郧西天河七夕文化竹山的盐茶古道,竹溪朝秦暮楚的楚长城郧阳区郧阳抚治、青龙山恐龙遗址、郧县人头骨辽瓦古人类生存遗址等丰富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文化

(三)服务于五城联创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失利后十堰市社区指导中心针对7个申报条件(包括8项评选标准和67项数据指标)进行逐条分析排查与重点剖析:如“34、人均GDP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35、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36、贫困率<3%”等指标除了偶遇30个发展强劲城市客观外因外,反思了主观原因及“硬伤”比对了入选城市最突出的现象亮点发现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外其他城市均成立了社区大学,并依托社区教育协助当地政府及基层社区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关键性数据指标创建。尤其是在志愿者队伍方面,尽管十堰有“小草义工、山盟救援、周丽急救、地震应急救援、文明交通督导、红十字会、网络安全”等著名的服务队及志愿者队伍,但即便算上“指标或任务式的志愿者人数远远不够。经过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多方努力,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招募注册志愿服务队1361支,志愿服务项目2558个,注册志愿者48.14万人(远超过按8%核算28万人的达标限额)。不仅如此,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尽快立法并出台《十堰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同、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承办、市民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成立十堰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将十堰电大与党校合并“十堰社区大学”;在各县(市、区)建立社区学院;在街道(乡镇)建立社区学校;在社区(居委会、村)建立学习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四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把党员干部教育、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政务事物等各个方面殊途同归于社区教育。尽快创建1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十堰市社区大学)、10个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和i-实验室(县一市区社区学院)、100个标准化社区教育学校(街道、乡镇、大型企业或单位)、1000个学习型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居委会、村);最终打造成“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把十堰的社区教育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阵地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风气提升、文化市场规范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结合起来。

(四)传统文化助推银龄计划

一是通过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i-国学实验室”传播国学。通过“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和“由培育学生国学素养到以学生带动家长、再由家长带动社区”两条主线,形成社区居民常态化学习国学的格局;建立了“思齐国学堂、茅箭区紫玉学堂、上海路上书房、二堰小学茶文化、三堰小学石文化、火车站小学孝文化、大川学校农耕文化、茅箭区实验学校心灵文化(心理健康与咨询)、水云间幼儿园蒙学、东城之光幼儿园礼仪、丹江电大武当道文化和竹溪电大竹溪美食文化”等几十个实验点,开展了书法、古典诗词诵读、国学知识竞赛和名人名家国学讲坛等系列活动。自编自导自拍的《陈老师的诗教周末》《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舞动的暮年》和《奔腾的弦》专题片分获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一、二等奖和优秀奖。二是助推银龄计划填补山区奇缺的师资。十堰是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新型汽车工业城市,城区广场、公园、小区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及周边随处可见弄枪使棒、舞剑挥扇、民间杂耍者无用武之地,很多心态乐观、精神矍铄、身怀绝技的中老年人愿意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却苦于求之无门;城区大量宝贵资源的闲置与山区奇缺优质师资形成了极大反差迫切需要借助“XX平台”实现二者无缝对接。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撰写《利用i-国学实验室平台,让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成为“香饽饽”》向教育部门《教育报》《社区教育》等大媒体投稿呼吁,力争把山清水秀的偏远山区学校打造成为“一校难求的山村留学和游学基地”以及老龄化社会后“一难求的养老圣地”!经过两年不懈努力,助推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师〔2018〕7号《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激活了退休教师优势资源,调动了一技之长者投身教育的积极性。

(五)人才强市提供团队支撑

一是提高社区教育从业者整体素质,承载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任。十堰市社区指导中心配合民政局开启专家、人才师资库和志愿者队伍筹建任务后,以体制内现有师资及相关市民学校、职工之家、家长学校等机构的师资为基础,征集、联络、吸纳和储备各类专家、学者,动员民间高手、鼓励一技之长和热心快肠者主动投入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引导一切正在从事、尚在观望以及徘徊不定者最终都能够“乐于认识社区教育、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之至创新探索社区教育”聘请优异者为十堰社区教育特聘教授或研究员。二是为十堰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尤其在增加基础性人才资源拥有量、改善城市软环境和增强城市吸引力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功不可没:如职业技能教育结合我市汽车及其零部件、模具中心、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行业需求,对农民工、农村科技带头人进行技能提升,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和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又如质量和内涵式发做实、做强学历教育;再如在城区开展以居民健身、琴棋书画、亲子教育等休闲娱乐项目培训。总之,把创办特色文化与文明市民教育深度融合,把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把社区服务家庭文明相联系,把社区共建与机关团体和单位教育相融通。三是形成了十堰经验,打造“树立两意识、坚持七到位”的管理模式。以“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行“社区教育大讲堂XX进社区传统文化视频大赛社区教育活动周”等活动与讲座;做到“七到位”:即设备完善与使用到位、队伍管理与培训到位、制度制定与执行到位、资源建设与使用到位、质量监控与考核到位、平台到位(建设“十堰市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构成连锁运营式的“数字化学习超市”,倡导“数字学习,人人平等和人人学习,快乐无限”的氛围)、课程体系与资源到位(形成“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再实施”的循环过程,打造十堰特色社区教育资源)

二、主要问题

尽管本课题已基本完成,但由于研究水平所限以及特殊的客观原因尚不尽人意。一是缺乏全省高屋建瓴的规划与统筹,目前武汉和十堰市是湖北省社区教育工作仅有的“并蹄莲”。我们想作为,但没有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能作为,却难以调动市民的参与。二是十堰市尚缺乏科学、规范、易操作推进社区教育的文件由编办核定社区大学(市)学院(县区)和中心(乡镇街道三级机构代码、人员编制以及按人头经费列入常规年度预算。三是研究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探讨阶段,缺乏科学决策、推广实践实施效果等深层次跟踪调查和科学论证;课题组将在后续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和幸福”湖北建言献策

三、点建议

一是出台湖北省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条例领导小组,成立各市州社区教育大学并纳入当地文明创建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引入企业合作,在安幼养老、闲置劳动力转化、乡镇产业升级、小微企业创新转型等投入大、可持续、重公益的项目,试行“企业投入资本、学校提供咨询、政府购买服务”。三是进一步将“十堰模式提炼经验后在湖北各市州推广运用。

总之,我们力争打造具有十堰特色和时代特征,横向沟通、纵向衔接,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素质教育到技能培训、从城市市民教育到乡村农民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域、全面”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搭建“人人乐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事事有学”的终身学习公共资源平台,全面实现“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体系社会化、学习形式科学化、学习人群全域化”,把十堰市建设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学习型城市,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根基。

此文为2018年湖北省终身教育工作研究”重点立项“项目《以十堰为对象探究社区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HBDDZSJY-2018-04)课题研究报告

bat365官网登录(Vip认证)-Best platform 版权所有  鄂ICP备05022609号  鄂公网安备42030202000197号  

网站: www.yhuangjin.com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