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桥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
张振、罗煜、陈富坤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 bat365官网登录(bat365官网登录)( 湖北十堰;442000)
【摘 要】传统的“灌水式、输血式”的扶贫模式已无法实现“如期、整体和全面脱贫以及杜绝返贫”的目标,“精准扶贫”战略恰逢其时地为 “扶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结合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实际,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志气、强基础、抓产业、兴教育、重传承”等对策。
【关键词】龙桥村;精准扶贫;现状;问题;对策
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部分百姓群体仍处于贫困状态等现状依然存在……,精准扶贫已然成为当前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摸索出了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龙桥村精准扶贫现状
龙桥村是由原十堰市郧西县观音镇磨石沟村和龙桥村合并而来,全村8个组3400多人,2014年该村贫困户282户,贫困人口854人,村民年均纯收入2500元。2014年起十堰市畜牧兽医局通过“水、电、路、业、房和环境整治中”六到农家、“学、就医、养老、低保、五保和集体经济”六项工作落实等措施使龙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村级合作社从零发展到5个,新建村通公里5条约8.6公里,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5000元,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已有122户贫困户脱贫,为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组织措施保障有力
一是帮扶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并结合全市“四百万工程”、“61产业强农计划”和畜牧局职能,定下了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家禽等畜牧产业的基调。二是对贫困户全部实行了结对帮扶。对帮扶户的基本情况、扶贫需求、发展产业能力等进行了深入摸底并登记造册,将贫困户逐一落实到了帮扶单位和个人。三是依据地方产业基础壮大龙头,做强特色。对种养殖合作社进行扶持,提供政策资金,吸纳30多户贫困户入社,发展多种经营农户49户,受益农民400余人次。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路电管网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是发展产业的基础,一是加快推进村组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已新修通组循环公路6公里,受益农户100余户、300余人。二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从观音镇自来水管网接通通村水管3千余米,目前已解决5个组300余户、10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整治村容村貌。已修建村组公路回车台10处,硬化蔬菜产业园内道路3.7公里,新修通组毛路2公里;拆除旱厕17个、猪圈28个;新建公厕2个、垃圾填埋场1处。
(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一是引进企业带动产业。如吸引投资2700万元兴建了隆丰蔬菜保鲜厂,采取订单模式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新建市级标准化羊场1个,新养殖牛羊猪等家畜1200余头、鸡鸭等家禽3000余只。二是引导致富能人回归创业。如动员4位本地致富能人流转土地230亩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150亩,家庭农场80亩;再如争取市蔬菜办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10万元,每年给农户每亩土地500元流转补贴。三是成立了乡亲扶贫协会。组织本土成功人士、国家干部、退休职工、个体业主共52人成立了磨石沟村乡亲扶贫协会,筹集资金30余万元,帮带贫困户50余户。
(四)五个一批基本实现
一是扶智脱贫已成共识。目前龙桥乡的干部群众都非常鼓励小学生的蒙学教育、大中专学生的职业教育以及中青年村民的技能教育。二是医疗救助基本到位。通过宣传新农合政策、聘请医疗专家到村现场问诊,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全覆盖的保障供养。通过民主评议等程序选出需要保障和供养的群众,使真正困难的群众全部享受了国家政策。四是易地扶贫搬迁稳中推进,通过充分的前期论证和规划设计,挑选8处居民安置点通过部分小片安置的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好房的愿望。五是产业脱贫已成趋势。通过观光餐饮项目以及网络电商及时把群众农副产品售卖出去,借助土地流转政策盘活闲置土地同时带动部分群众就业已初见成效。
二、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精准扶贫改善了帮扶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农村事业同步推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但工作推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待一一破题。一是整体划一的规定动作。精准扶贫工作主要载体是县、乡、村三级政府,但在实际操作中村里面必须循规蹈矩的遵从上一级政府的指令,若不按照规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要求很多工作就难以进行。二是形同虚设的第一支书。目前多数“第一书记”扮演的角色仍是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充当着“宣传员、消防员”角色,作为宣传员只能把所掌握的各种扶贫政策告诉每一位贫困户;作为消防员只能把那些贫困户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联系相应专家后再给该贫困户做好详细解答。三是力不从心的脱贫目标。很难找出一条真正可行的路子让“智慧、无劳力的弱势群体”脱贫,2018年完成全部脱贫的任务非常艰巨!四是参差不齐的发展能力。贫困地区大部分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发展观念陈旧,加上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导致绝大部分贫困户都在固守旧业中徘徊不前、致富无门、无从下手。五是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2016年鄂西北地区进入了少有的旱期,旱情长达一百余天,导致生活生产及牲畜饮水出现了饮水困难,尤其是龙桥7、8组的村民更是看着河里有水家里愁的局面,我们和村两委积极奔波于镇水文站和县水利局,但结果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拖了很长时间才得到解决。
三、探讨下阶段精准扶贫对策
精准扶贫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使命,只有真正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消除贫困的预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一)扶志气,确保思想率先脱贫
扶贫先扶志,要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及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强烈的致富愿望。一是宣传教化。要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营造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激发贫困群众致富主动性,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手段。通过宣传教育和违法整治让群众知法、懂法、敬法,自觉远离赌博等不良陋习,引导群众自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上来。三是典型引领。通过树典型来唤醒农户发家致富的意识,比如邀请村民观看“财富经和走遍中国”等农民致富节目,请村民集体观看并畅谈观后感以及各自的意见与建议。
(二)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的贫困村组,统筹“三送”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切实加大通路、通电、安全饮用水、农田水利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建设和完善村医疗卫生所、综合文化站、村民活动室,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集中安置区和保障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进度,在好事办好的前提下兼顾当地农户劳作状况及生活习惯,做好宣传动员以及安置区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工作。
(三)抓产业,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是我们精准扶贫“断掉穷根、开掘富源”的终极目标。
1、问计群众,重拾传统副业。应针对贫困现状实地调研、问计于民,收集各类建议和意见,在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百姓认可而且行之有效的方略。政府要联合帮扶单位通过免费提供畜禽幼仔、林果种苗等点燃群众创小业的热情,通过提供种养殖培训,提供相应补贴,帮忙找市场、谋销路等“一条龙”措施来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通过自力更生、辛勤劳动改善贫困面貌。
2、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经济。主动出击,积极联系本乡在外经商老板、致富能人回乡创业,鼓励农户流转闲置土地,为大面积发展各类特色农业项目创造优良条件。通过种植林果蔬菜、经济作物、景观苗木等特色农业基地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策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既增加群众和村集体收入,又可解决村民就业难题。
3、因地制宜,创新特色产业。一是鼓励发展多种经营。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在扶持大户的基础上发展一定数量的传统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有机组合项目户,确保年净增收1万元以上可支配收入。二是鼓励发展休闲服务业。帮助农户新建农家乐、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发展运输、商品零售等产业。三是加快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谋划推进光伏产业,充实壮大集体经济。
4、借助网络,打造“+互联网”。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潮流,通过邀请专家到龙桥村传经授道,尽快成立龙桥村电商服务中心,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将农副产品售出。还要要探索和实践“经济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模式,努力实现龙桥乡各产业互联互通、多产业协同发展。
(四)兴教育,防止贫困代际相传
1、奠基础,要从娃娃抓起。一是改善村幼儿园办学条件。把政策和措施宣传争取到位,让贫困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让符合条件的学生都纳入“两免一补、营养午餐、春蕾计划”。二是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整合助学金、教育基金等资源,通过“一人一卡(档)”建立贫困子女从小学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
2、搭阶梯,培育未来栋梁。一是多渠道筹集资助资金重点培养村里考取中职及以上学校的寒门学子,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一对一”帮扶贫困生,确保不因学返贫。二是建议政府将全日制贫困大学生一次性资助金提高到每人6000元,帮助其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三是县乡要根据辖区编制状况及相关政策解决贫困学生出路,对中职及以上毕业生组织专项招聘考试,合格者充实到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幼儿园、卫生所及村两委及等部门工作。
3、帮就业,提高村民技能。扶贫必扶智,要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一是抓培训、学技能。运用好国家政策,对参加缝纫、电工、烹饪、汽修等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补助进行专项扶贫补贴;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实行免费政策。二是抓对接、保就业。根据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确保贫困群众不仅学得好,还能稳就业。三是抓帮扶、促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就业实在困难的群众进行就业兜底,安排贫困群众在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就业。
(五)重传承,乡土文化薪火相传
要通过“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方式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和新农村集镇建设功。一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加像农村。要尽可能的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乡容村貌,通过土地流转或“企业+农户”式管理,避免土地荒废与闲置。二是鼓励、扶持农民到乡镇、县城、市区或打工所在地购房,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的主人,也为消化当前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县城和乡镇严重的房产过剩尽微薄之力。三是对特殊的民族、环境或特殊的地质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等涉及到传承的村寨或部落,要统筹长远规划、重金扶持,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因陋就简、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打造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原生态的文化传承与精准脱贫项目合而为一并形成持久动力资源。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要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都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新思路,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建成利益共同体,要通过借力用力、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等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保证农民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中国经济网》2016、1、3
【2】刘远舰《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 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网》2016、2、11
【3】朱佩娴《进城买房 政府帮忙》 《人民日报》 2015、12、23日15版
作者简介
张振:男,十堰市农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农艺师。
罗煜:男,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办公室主任、畜牧师,兼任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第一书记。
陈富坤:男 ,十堰电大(教院)社区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